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

每一个行动都是公民责任的历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每一个行动都是公民责任的历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回应友人转发的丰三郎文章

**:你好。

        谢谢你的转贴,我看到了。我觉得丰三郎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。毕竟田玉的遭遇是少数,那些其他的跳楼工人的命运如何?更还有学者有关富士康的调研报告,深入的讨论在哪里?媒体本应该去跟进,但是在此止步不前了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我也觉得,我们不能小看公民个人的努力。因为我们不能说改变不了社会,那就干脆啥也不做。这就是我觉得明星救狗也是有意义的,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公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过程;社会只会因为集聚起这些微小的动力而获得渐渐的改变。中国只有一个艾未未对吧,可是这样的一个个体,他是多么容易被伤害。所以我觉得,我们要看到每一种微小行动的力量和积极性。人们在这样行动的连结里认识到我们共同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,并且开始思考可能的改变。例如,有了田玉拖鞋的故事,就有了新的质疑:媒体能不能走得更远呢?对不对?但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限制,媒体人都很清楚;不是他们不想报,而是不让报。那么,这一步跨不过去,这个限制,由于田玉做了拖鞋,产生了新的报道,就有的平衡就被打破了。因此丰三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,这不是很好吗?

       大多数人做不了艾未未,可是买一双拖鞋,打一个电话,总是可以做到的,并且也没有风险。如果大家都能守望相助,是不是会更好呢?我不是政治家,我考虑问题不是从那种国家大政治出发的。但是,我看到个人的生活有了希望,这也让我有一点高兴。让田玉躺在病床上休息吧,从我对他们家的了解以及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,我觉得不是他们的愿望。田玉也不会希望人们一直视她为病人,这个家庭希望在现实中找到出路,希望看到孩子有新的生活能力。拖鞋有销路,全家都高兴啊。

       但我更高兴的也在于,丰三郎的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,引发新的思考。这是多么好啊。

艾晓明有关田玉故事的图文链接:

一 富士康跳楼幸存女工田玉:100张图片里的生命故事

二 那个叫田玉的女孩怎样了:续田玉百图故事

三 你为什么关心那个叫田玉的女孩

[个论]丰三郎专栏:让躺在病床上的人们休息吧

摘要:我的预言落空了,这份调查报告受到舆论的冷遇。在种种压力之下,拷问和追究并不是媒体想要的主题,也少有社会名流愿意为抗议权势而发声。媒体和名流们所期待的,是一个“感动中国”式的故事。田玉的幸运在于,她的故事前半段被淡忘之后,后半段满足了这种要求。
    ■媒体观察之丰三郎专栏(南方都市报 
www.nddaily.com 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 南都网)

    17岁的湖北姑娘田玉,技校毕业后应聘去深圳打工。上班第37天,她从宿舍四楼跳下,成为去年著名IT代工企业连续跳楼事件中的第二例。她幸存下来,经救治后腰部以下瘫痪。她的故事曾经发上微博,但是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。跟无数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一样,她也很快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。直到最近,她再一次成为新闻的主角,微博上数万人为她提供支持和帮助,媒体和网络的力量让她重新“站”了起来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?因为田玉拥有了一个新的故事。她一直得到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和深圳晚报记者陈远忠的帮助,但最终因为费用不够而放弃治疗。后来,陈远忠给她寄去一本香港出版的《手工编织拖鞋》。她和家人经过反复对照练习,编织出了50多双拖鞋。陈远忠不遗余力地帮助她推销,并把消息发上了微博,迅速变成网友的爱心接力行动,订货电话响个不停。田家努力编织拖鞋,月收入可望达到4000元。

    正如陈远忠所说,“用行动去见证希望。”生活中有太多的绝望,田玉的故事让无数人受到鼓舞,让他们看到可以用坚韧和创造去改变命运。由微博名人和无名网友共同参与的爱心行动,也再一次让人看到公民社会的雏形。

    但是,田玉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媒体的微妙选择。从一个健康活泼、到远方寻找新生活的姑娘,到一个半身瘫痪、只能在家编织拖鞋的残疾人,田玉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链条。媒体舆论感兴趣的,只是她“躺在病床上也能编织阳光”。田玉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倒霉蛋,她原本不必这样感动大家,而是去过平凡快乐的日子。(南方都市报  www.nddaily.com 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 南都网)

    IT代工名企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半年以后,两岸高校数十名师生组成调查组发表了调查报告。在此报告发表之前,我曾经对领头的老师说,你们正在制造舆论的轰动。因为他们的调查显示,IT工厂的管理比外界猜想的还要糟糕,不仅是“血汗工厂”,根本就是“血肉工厂”,而且跳楼悲剧发生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。(南方都市报  www.nddaily.com 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 南都网)

    调查报告中,专门用一章来讲述田玉的遭遇,以“陌生的工厂”、“令人窒息的流水线”、“冰冷的宿舍”、“被人遗忘的原子”为题,指责严厉的企业管理将没有社会经验的田玉囚禁于孤独、绝望之中,“将这年轻的生命一步步逼上死亡的深渊。”田玉的父亲也在一封公开信里说:“尽管田玉最终跳楼是个错误的决定,但是我们认为: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工厂里的氛围跟我女儿的这种选择有重要的关系。”然而,为了获得企业18万元“人道援助”,田家被迫签下协议,承诺不得提起诉讼,或借助媒体“炒作”影响代工企业及其客户的声誉。(南方都市报  www.nddaily.com 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 南都网)

    我的预言落空了,这份调查报告受到舆论的冷遇。在种种压力之下,拷问和追究并不是媒体想要的主题,也少有社会名流愿意为抗议权势而发声。媒体和名流们所期待的,是一个“感动中国”式的故事。田玉的幸运在于,她的故事前半段被淡忘之后,后半段满足了这种要求。

    如前所述,我并不否认这类爱心故事的价值。但是,它也潜藏着这样两种危险:第一,眼泪可以表达真情,但也可以模糊视线,让我们看不到社会对于当事人的悲惨处境的责任,进而劝诫当事人,“命苦不能怨××”,只能自己多努力。第二,因为感动而伸出援手,并不能帮助更多普通的不幸者,而只是极少数有特殊故事的人。对于那些“穷得连故事都没有”的绝大多数,媒体根本没有兴趣。即便田玉不用“躺在病床上编织阳光”,也有阳光穿过窗户照亮她,让她安心治疗和休养,那才是一个更好的社会。

    (作者系媒体从业者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